據環(huán)球網報道,10月14日這天,國際海事領域的風向突然變了宏鑫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。美東時間一早,美國剛依據所謂301調查結果,對中國海事、物流和造船領域實施港口費等限制措施,中國商務部的反制公告就緊跟著落地——直接將韓華海洋株式會社5家美國相關子公司列入“禁止交易”名單,禁止中國境內任何組織和個人與其開展合作。同一時間,韓國總統(tǒng)李在明正主持內閣會議,商討第四季度經濟刺激方案,當幕僚把這份制裁令放到他面前時,這個一向以“沉穩(wěn)”自居的總統(tǒng),臉色瞬間變了。原本計劃兩小時的會議,硬生生拖了四個小時,他心里比誰都清楚,這不是簡單的貿易摩擦,而是一拳打穿了韓國這些年“左右逢源”的假象。
大家可能會問,中美博弈正酣,中方以往反制多針對美企,這次為啥把矛頭指向韓企?看看韓華海洋在美國的操作就懂了宏鑫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。2024年底,這家韓國造船巨頭花1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費城船廠,之后又計劃砸50億美元擴建,建新船塢、添設備,目標很明確——接美國海軍的維修訂單,深度摻和美國“讓美國造船業(yè)再次偉大(MASGA)”計劃。更關鍵的是,2025年上半年起,韓華的美國子公司就開始幫美方做事: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供數據,專門針對中國造船業(yè);還在費城、紐約等東海岸港口試點收取對華船舶額外費用,每艘船多收好幾萬美元。
這些行為可不是企業(yè)自發(fā)的,李在明2025年8月訪美時,專門去費城船廠站臺,穿工裝和企業(yè)負責人熱聊,強調合作的戰(zhàn)略意義,轉天就在白宮和美方簽備忘錄,承諾韓國投1500億美元支持MASGA計劃,韓華的美國子公司就是項目主力軍宏鑫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。這明擺著是政府背書的“投名狀”,幫著美國圍堵中國海事產業(yè)鏈,中方怎么可能坐視不管?
中方這次反制,跟以前完全不一樣宏鑫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。過去對美反制要么是加征關稅,要么是限制高科技出口,都盯著美國本土企業(yè),這次卻精準鎖定韓華的美國子公司。表面看是針對韓企,實則是打破美國構建的“遏制外圍網”?,F在中方亮明態(tài)度:不管你是哪國企業(yè),只要幫美國做事損害中國利益,就會受到同等制裁。這一下,所有配合美國圍堵中國的企業(yè)都得掂量: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?荷蘭ASML敢斷供光刻機嗎?日本敢卡半導體材料嗎?東南亞敢停稀土加工嗎?中國市場的分量擺在那,沒人敢隨便賭了。
展開全文
制裁的效果來得比韓國想的還快宏鑫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。韓華海洋股價當天就跌了8%,在華業(yè)務直接停擺。要知道,韓華28%的收入來自中國,35%的船用鋼板、柴油機零件都從中國進口,供應鏈一斷,造一艘船的成本就得上升20%。它跟中船重工的LNG船合作、跟上海外高橋的綠色集裝箱項目,幾十個億的投入全停了。韓國經濟本來就依賴中國市場,這下麻煩大了,韓元兌美元匯率突破1430,創(chuàng)近5個半月新高,有分析說這可能影響韓國GDP 0.4%,還會導致3萬人失業(yè)。李在明政府現在徹底進退兩難:對美國硬氣?MASGA項目的軍工訂單可能黃了;對中國服軟?美國又會罵它“背叛盟友”。在野黨已經開始批評他“外交失誤”,執(zhí)政黨內部也分成兩派,一派想穩(wěn)住美國,一派怕丟了中國市場,亂糟糟的??偨y(tǒng)室嘴上硬撐說“韓中合作不多,影響不大”,可韓華中國區(qū)總部早就給上海、大連的合作船廠發(fā)了停造通知,自欺欺人沒用。
其實韓國的算盤打得挺精,李在明政府以為能“兩頭討好”:抱緊美國大腿搞軍工合作,指望換來美國對韓國汽車、芯片的關稅豁免;同時繼續(xù)在中國市場賺錢,覺得中國會容忍這種“背后拆臺”宏鑫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。結果呢?美國的關稅豁免沒影,中國的制裁先砸過來,“兩頭討好”變成了“兩頭燒”。現在大家別只盯著韓華損失多少錢,中方這次制裁的真正意義,是亮出了“規(guī)則制定權”。制裁令里那句“協(xié)助美國政府相關活動損害中國利益”的界定權在中方手里,今天是韓華的造船子公司,明天可能就是幫美國搞芯片聯盟的企業(yè),后天或許是給美國提供稀土加工服務的公司。這就是“生態(tài)制裁”的厲害之處,不是打一家企業(yè),而是把配合美國圍堵的企業(yè)鏈條全打散。
李在明現在緊急開通中韓經貿溝通渠道,可中方態(tài)度很明確:要談判可以,得有誠意宏鑫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。啥叫誠意?不是嘴上說重視中韓關系,而是停止幫美國搞遏制計劃,別讓韓國企業(yè)當“馬前卒”。韓國以前靠著中美都不得罪吃紅利,現在該明白,紅利不是隨便吃的,選邊站隊的成本得自己掏。這次韓華事件就是個警告,全球企業(yè)都該看清:別輕易當美國的“墊腳石”,它的支撐說塌就塌。中美博弈到現在,中方早不是“被動防御”了,美國用關稅、禁運當工具,中方就用“生態(tài)制裁”回敬,你拉盟友圍堵,我就打散你的盟友網絡。韓國這次闖的禍,不僅讓自己陷入困境,更給所有想在大國之間耍小聰明的國家提了個醒:在核心利益面前,沒有“左右逢源”的空間。